背光驱动电路的选择策略和应用介绍
上传人:余兴智 上传时间: 2009-07-08 浏览次数: 336 |
串联驱动电路
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,串联型驱动出现的比较早,技术上也比较成熟。以启攀微电子的CP2126为例,典型的串联型驱动电路如图1所示。
以CP2126为例,一般而言,采用串联方式使流过每一个LED的电流都一样,则发光的均匀性好;同时由于其升压原理,所产生的电压依赖于LED导通 指定电流时所需要的电压,反馈电压CS内部设定为95mV,可以计算出当需要15mA的LED电流时,R1的值应该为:
无论是驱动2个LED还是多达5个LED,都可以通过改变R1的电阻值灵活地设定LED的亮度,在SHDN引脚施加一定占空比的PWM控制信号,可以使LED的亮度从不亮到满亮度之间无级变化。
在CP2126的设计中注意了两个问题:
1. 避免了EMI的干扰问题
CP2126避免了一般的串联型LED驱动电路中电感和大电流开关所产生的EMI干扰问题,对于诸如MP3、PMP之类的应用场合,这个问题可能影响 不大,但是在手机应用中,EMI干扰会造成手机的接收灵敏度变差。CP2126通过优化内部电路的设计,避免了这个问题。表1对比了两款串联驱动芯片在相 同的应用情况下,对手机接收灵敏度的影响。
可以看到,CP2126的工作与否对手机接收灵敏度的指标几乎没有影响,而芯片X在工作时,由于EMI的干扰造成了手机接收灵敏度的下降。同时,CP2126在输入3.6V驱动3个白光LED的典型应用情况下,可以达到83%的转换效率。
PCB设计也会对电路性能有比较大的影响。一般而言高频部分的走线应该尽可能的短而粗,对地的过孔尽可能的大而多,在CP2126的相关资料中对此都有比较详细的说明。
2. 内置输出开路保护电路
在应用中,有可能出现LED的开路故障情况,在这种情况下,由于CS引脚的反馈电压始终为0,如果没有保护电路,这种升压型的电路就会一直升压直到内 部的开关管被击穿而损坏。所以,没有内置开路保护电路的芯片会要求外部增加一个齐纳二极管,利用它的击穿来保护内部的开关管。保护电路如图2所示。
显而易见,这样的保护电路又增加了系统的成本和PCB的面积,另一种保护方式是增加一个引脚,采用如SOT23-6L的封装,对VOUT的电压采样并 进行检测。CP2126的设计可以保证外围应用电路无须做任何改动,在LED开路的情况下芯片依然不被损坏,当故障状态解除后,芯片又可以正常工作。
并联驱动电路
虽然串联驱动电路具备了效率高的优点,但是整体的解决方案需要一个电感和一个肖特基二极管,这又额外增加了系统成本,使得最终的综合成本和并联相比,并不一定有优势。同时,贴片电感的体积较大,一般有5.2×5.2mm2大小,同时还有可能产生EMI干扰。
固定模式并联驱动电路
早期的并联驱动电路只是解决了LED所需要的电压问题,它把电池电压统一通过电荷泵的方式升压到5V或者4.5V的这样一个固定的电压,然后每一个LED通过串联一定的电阻阻值来控制LED的电流。
电荷泵电路的一个基本缺点在于,在给定的输出电压要求情况下,随着输入电压的变化,转换效率变化很大,理论上,两倍电荷泵电路所能达到的最高效率为:
例如,当VIN=3.1V,VOUT=5V时,效率可以达到83.3%,由于内部器件的损耗,一般也可以达到80%以上。但是,当VIN=4.2V,VOUT=5V时,理论效率最高就只有59.5%。
从图3中可以看到,CP2128外围元件只需要三个电容,根据驱动LED灯的数目的不同,需要1到5个电阻,和串联驱动电路相比,虽然具有效率不高的缺点,但是外围元件的成本和所占PCB面积都比较小,还可以说是一个成本相当低的解决方案。
用户名: 密码: